欧宝NBA体育直播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江门造”海工重器逐浪海洋经济!

来源:欧宝NBA体育直播    发布日期:2025-04-27 20:45:08

  这个“庞然大物”是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下称“江门航通”)承建,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集智能养殖、节能环保、渔旅融合于一体的超级养殖平台,计划今年6月交付使用。

  △“湾区伶仃”号是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图片来自:皇智尧 黄丕康

  海洋是高水平发展的战略要地。《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支持在深圳、珠海、中山、江门等地建立智能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和海工装备测试中心。在此背景下,江门的比较优势不少——拥有大湾区近三成的大陆海岸线,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条完整、基础扎实,是全省海洋资源大市、重要造船基地。

  2024年,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达59.7%,居15条产业链增速首位。

  近年来,江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与大湾区海洋城市共同推进系统性布局、集成式改革,特别是不断深化与深圳市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合作,加快深江经济合作区规划建设,同时依托广海湾,围绕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门基地,与深圳在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为打造“海上新广东”作出江门贡献。

  它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珠海澳龙船艇科技有限公司建造总包,江门航通承建,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设计吃水16米,最大养殖吃水20米,设有12个独立养殖舱,年产能可达3000吨至5000吨,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的产量,堪称海上巨型“养殖航母”。

  江门航通负责该船建造的项目经理万伟伟介绍,“湾区伶仃”号的养殖模式为全球首创——采用全球首个船型首尾与柱稳式框架钢结构船身融合构型,创新结合船舶和深远海钢制网箱技术,同时独创水体自然交换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自然海水零污染循环。该船配置电力推进系统和智能养殖系统,可自主航行游牧,实现“海上游牧”,缩短养殖周期,避免自然灾害,提升经济效益。

  据介绍,“湾区伶仃”号下水后,可在陆地监控室以视频或图像方式,远程获取船舶状态、鱼群信息、环境条件等数据。还可一键式远程投喂饲料,专利技术吸鱼泵收鱼和结合AI、大数据分析等科学技术手段,对养殖鱼群进行科学喂养。

  “‘湾区伶仃’号还具备垂钓、水上运动、研学等多种配套功能,停泊时最大登船人数达199人,建成后可联动海岛旅游产业,打造‘渔业+文旅’新模式,推动海洋经济多元化发展。”万伟伟说。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湾区伶仃”号未来主要在珠海万山群岛海域开展作业,专注于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鱼等高品质海产,将开启我国深远海智能养殖的新阶段。

  去年8月,经过14小时拖带,现代化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台山1号”顺利到达江门台山川岛乌猪洲高冠海域,正式“上岗”。这是江门首座现代化养殖平台,也是省内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大型养殖装备。

  △“台山1号”是江门首座现代化养殖平台,同时也是省内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大型养殖装备。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摄

  “台山1号”由与江门航通一江之隔的威立雅建造,总长103米,总宽31.5米,型深12米,设计吃水10米,养殖包围水体容积约3万立方米。这个巨型养殖平台以养殖金鲳鱼为主,预计年产量达75万斤,将为水产市场带来丰富的渔业资源。

  依托良好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础,江门发挥国资担当,成立海洋集团,正积极构建种苗培育、深海养殖、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融租服务、海上风电“六位一体”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2023年8月,江门航通承建的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在新会银洲湖畔完成交付,并于去年4月在江苏通州湾完成全国最大最重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浮装出海运输任务。这标志着“江门造”海工重器作为国家核心海工装备,承担超级船机装备海上出运任务首战告捷。

  除了“四航永兴”号,国内第一艘DCM深层水泥搅拌船、国内首套潜水无人切割机、海上移动打桩平台、华南最大全回转起重船、7999DWT低碳环保双燃料船等众多高端智能装备产品,均出自江门航通。在深中通道的建设中也有它的身影。

  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斯比”)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军民融合企业。该公司率先提出系统的“浮岛+”概念,其移动浮岛产品更于2019年被省自然资源厅列为重点支持项目。

  由于移动浮岛单个尺寸较大,且需良好的水域条件用于建造、测试、交付,因此物色建造场地成为项目的第一个任务。很快,海斯比便将目光锁定江门台山。“经过考察,我们得知台山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出海口有很好的深水航道。”海斯比副总经理林伟东说。

  眼下,海斯比的首个移动浮岛项目“圆周号”已在台山完成建造工作,将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相关工作中。“我们计划在江门建立深海装备制造基地,利用好这里得天独厚的制造条件和空间条件,并充分的发挥深圳的研发技术优势。”林伟东说。

  紧抓《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机遇,江门正以全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船舶制造等临海工业为突破点,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江门拥有完整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条,是全省船舶公司数最多的地市之一。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已形成了以新会银洲湖区域为核心区的发展格局,大多分布在在中游的船舶制造、海工装备制造以及下游的船舶拆解回收、修船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包括航通船业、南洋船舶、海星游艇、威立雅等公司。

  近日,英国船东Sentinel Marine宣布,已与江门航通签署了一份多达4艘的创新型多用途能源支持船(MPSW)建造合同。与江门航通相距仅百米的南洋船舶,出口订单亦稳步增长。

  南洋船舶是广东省顶级规模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可建造10万吨以内船舶,年生产能力100万载重吨。“一季度,公司共交付9艘新造船舶,实现产值约14亿元,同比增长超40%,订单已排到2028年。”南洋船舶董事副总经理朱继雷表示,预计今年船舶交付量将达30艘,产值将突破60亿元。

  不久前,江门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外贸“成绩单”,其中出口船舶达16.7亿元,同比增长54.6%。

上一篇:单日暴升近30%!晨光电缆盘中成交额打破4亿元

下一篇:分选装备行业概念股名单整理好了!(4月25日)